最近,不少货主朋友向我们反映:明明船期正常,报关也顺利,可货物就是迟迟出不了码头,一查状态——“滞留港区”。眼看着舱位紧张、客户催单,心里干着急却不知从何下手。
别慌,货物在码头“卡住”并非无迹可寻。很多时候,问题出在几个关键环节的衔接上。今天,我们就来梳理一下,那些容易被忽视、却直接影响货物出运的“隐形门槛”。
一、舱位确认后,未及时发送“预配信息”
很多货主以为,订舱成功就等于万事大吉。但事实上,船公司放舱后,必须由订舱方及时向码头发送预配信息(Booking Advice),码头系统才能提前为货物预留操作资源。
常见问题:
订舱后拖延发送预配,码头未收到信息,货物到港后无法录入系统;
预配信息与实际货物信息不符(如箱型、重量、品名),导致系统拦截。
建议: 订舱完成后,务必在24小时内完成预配信息提交,并核对关键字段准确性。
二、集港计划未申报或申报有误
码头实行集港计划管理,所有进港集装箱必须提前申报集港时间、车号、箱号、场位需求等信息。未申报或信息错误,车辆将无法通过闸口。
典型场景:
货代未及时向码头提交集港计划,车队到了码头却进不去;
申报的箱号与实际不符,系统比对失败,直接劝返;
集港时间超出码头允许窗口,需重新预约,耽误装船。
建议: 提前3天与车队确认集港安排,并确保集港计划准确无误地提交至码头系统。
三、重量申报(VGM)延迟或不合规
根据国际海事组织规定,所有出口集装箱必须提供经核实的重量(VGM),否则不得装船。这是近年来导致货物滞留的高频原因。
常见雷区:
临近截VGM时间才称重,数据未能及时上传;
使用“估算重量”而非实际称重,被系统判定为无效;
VGM信息与报关单、提单不一致,触发核查。
建议: 至少在截VGM时间前24小时完成称重并上传,优先采用“整体称重法”确保合规。
四、报关放行与码头操作未同步
即使海关已放行,货物也不一定立刻能进港操作。海关放行信息需与码头系统完成数据交互,这个过程可能存在延迟。
容易忽略的点:
海关“电子放行”后,码头系统未实时更新,显示“待查验”状态;
报关单与舱单信息存在微小差异(如品名缩写、HS编码层级),导致系统比对失败;
查验指令已解除,但码头未收到通知,货物仍被锁定。
建议: 海关放行后,主动确认码头系统是否同步更新状态,必要时联系场站核实。
五、装卸船计划变更,未及时调整
船公司因天气、配载等原因调整靠泊计划,可能导致原定船期取消或顺延。若未及时获取最新信息,货物可能“等船不到”。
后果:
船未靠泊,货物只能堆存在码头,产生额外堆存费;
原定舱位作废,需重新配船,打乱后续物流节奏。
建议: 持续关注船舶动态,特别是截关前48小时内的变动,及时调整操作安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