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货已到港,清关却卡住了——Bond额度不足!”
“临时加急买Bond,费用翻倍,还耽误了提柜时间。”
“用别人的Bond清关,结果对方突然停用,整柜货滞留码头。”
这些并非危言耸听,而是许多跨境卖家在实操中踩过的坑。
在美国、加拿大等主流市场,清关Bond(海关保证金)是货物通关的“准入门票”。没有它,哪怕文件齐全、税款备好,也无法完成清关。
更关键的是:Bond不是“有就行”,而是“够用、合规、稳定”才行。
而这一切,都与你选择的清关代理息息相关。
一、什么是清关Bond?为什么它如此重要?
清关Bond,全称Customs Bond,是进口商向海关提交的一种财务担保,确保其履行以下义务:
支付应缴关税、税费;
遵守所有进口法规(如产品认证、标签要求);
配合海关查验与后续审计。
如果进口商违约(如弃货、逃税),海关可直接从Bond中扣除罚款或欠款。
在美国,清关必须有Bond:
Continuous Bond(年保):适用于频繁进口的商家,一年有效,额度通常为年进口税额的10%或$50,000起;
Single Transaction Bond(单次保):仅用于单票货物,费用按货值计算,每票单独购买。
重点:即使你使用海外仓发货,只要是以你名义进口,就必须有对应的Bond支持。否则,清关无法启动。
二、为什么会出现“Bond不够用”?
1. 额度不足
年保额度为$50,000,但单票货物应缴税款+罚款风险超过此数;
海关临时追加查验费用,超出Bond覆盖范围。
2. 使用频率超限
单次Bond只能用于一票货,多票发货需重复购买;
某些代理提供的“共享Bond”有使用次数限制,旺季时额度被抢空。
3. 代理资质不稳定
代理公司Bond被海关暂停或吊销;
代理突然停止服务,未提前通知客户。
4. 责任归属不清
使用第三方Bond清关,但未签订书面协议;
出现问题时,代理拒绝承担责任,卖家自担损失。
三、如何选择合适的清关代理?5个核心标准
1. 看资质:确认代理是否持有有效Bond
不要只听口头承诺。
必须核实代理的Bond资质:
是否为美国海关(CBP)备案的合法代理?
Bond类型是Continuous还是Single?
额度是否足够覆盖你的货值?
建议:要求代理提供CBP Form 301或Bond确认函作为凭证。
2. 看稳定性:优先选择自有Bond的代理
市场上存在两类代理:
自有Bond代理:自己持有海关认可的Bond,可长期稳定使用;
中间商代理:借用他人Bond,存在额度不足、突然停用的风险。
优先选择前者。自有Bond意味着更强的合规能力和抗风险能力。
3. 看透明度:费用结构是否清晰
警惕“低价引流,后期加价”的套路。
一个靠谱的代理应明确告知:
清关服务费构成(基础费+附加费);
Bond使用费(年保分摊 or 单次收费);
是否收取额外“紧急处理费”“额度占用费”。
关键点:所有费用应在合作前书面确认,避免到港后临时加价。
4. 看响应速度:能否应对突发状况
清关不是一锤子买卖。
你需要一个能快速响应问题的代理:
货物被查验,能否第一时间通知并协助处理?
文件被退,能否指导补正并重新提交?
出现滞港风险,能否协调加快流程?
建议:在合作前测试沟通效率,观察其响应态度与专业度。
5. 看合规能力:是否熟悉目的国法规
不同品类(如带电、含电池、医疗器械、纺织品)有不同的清关要求。
一个好的代理应:
熟悉HS编码归类规则;
了解FDA、FCC、CPSC等监管要求;
能提前预警合规风险,而非事后“甩锅”。
四、给跨境卖家的3条建议
1. 尽早规划,不要等到货到才找代理
提前1-2周确定清关方案;
确认Bond可用性,避免临时加急产生高额成本。
2. 建立备用方案
不要将所有货物绑定在一个代理或一个Bond上;
对于大货值订单,考虑使用自有进口资质+自有Bond,掌握主动权。
3. 定期复盘清关记录
每月检查清关成功率、异常案例;
对频繁出问题的代理,及时更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