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,跨境电商的“黄金旺季”尚未真正到来,一场由政策驱动的成本风暴已悄然席卷全球物流链。近期,美国接连出台多项针对中国航运与进口商品的港口收费新政,其中尤以“天价滞箱费”和“专项港口费”最受关注。不少卖家反映,头程海运成本急剧攀升,部分航线单箱附加费用已超千元美元,而一旦货物在目的港滞留,后续产生的滞箱费、滞港费更是雪上加霜。
这不仅是一次运费上涨,更是一场关乎供应链韧性与生存能力的全面考验。
一、“天价”费用来袭:从港口费到滞箱费,层层加码
1. 美国拟征“中国船专项港口费”,成本直接转嫁
据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(CBP)最新通知,自2025年10月14日起,将对中国相关船舶征收专项港口费。该费用以船舶净吨位计价,分阶段上调:
2025年:每净吨50美元
逐年递增,至2028年达每净吨140美元
每艘船每年最多征收5次
以一艘10,000标准箱(TEU)的集装箱船为例,三年后单次入港成本将接近1000万美元,折合到每个集装箱,均摊成本高达980美元以上。
此外,若船舶为中国制造,还将面临额外按集装箱数量计费的附加费,未来可能高达250美元/箱。两项叠加,海运成本压力空前。
2. 滞箱费(Detention)与滞港费(Demurrage):隐形“利润黑洞”
即便顺利入港,若清关延误、提柜不及时,等待卖家的还有更可怕的“滞期费用”:
滞箱费(Detention):指收货人提取货物后,未在免箱期内归还空箱所产生的费用,由船公司收取,按天累计,费率高昂。
滞港费(Demurrage):指集装箱在码头堆场超过免费堆存期后产生的堆存费,由港口收取,超期越久,费率越高。
目前主流船司的免箱期为7-14天,免堆期通常为5-7天。一旦超期,费用呈指数级增长。有行业人士指出,一个柜子的查验费可能从1000美元飙升至5000-6000美元,而滞箱费若持续数周,轻松突破上万美元。
更严峻的是,美国部分港口已将滞箱费与滞港费合并计算,且不接受任何规避操作——所有缴费必须通过Pay.gov平台完成,未缴清费用的船舶将被禁止装卸作业。
二、成本传导:卖家成最终“买单者”
尽管这些费用名义上由船公司或船东承担,但根据行业惯例,航运企业极可能将新增成本通过附加费形式转嫁给货主。
这意味着:
海运报价中将普遍增加“中国船附加费”(CSAF)、“港口调节费”等名目;
即便使用非中国建造船舶,也难以完全规避系统性成本上升;
跨境卖家,尤其是低毛利、价格敏感型品类,利润空间将进一步被压缩。
一位资深物流从业者坦言:“现在不是‘涨不涨价’的问题,而是‘还能不能出货’的问题。很多中小卖家已经不敢备货了。”
三、政策叠加,供应链压力全面爆发
美国此次并非单点出击,而是打出了一套“组合拳”:
取消800美元以下小额包裹免税额度 → 卖家被迫转向海外仓模式,海运需求激增;
钢铁铝制品关税上调至50%,家具类目关税预告上调 → 提前备货潮推高舱位紧张;
中美对等关税90天延期到期 → 关税压力回归;
拟对中国船只征收高额港口费 → 直接推高海运成本。
四项新政叠加,跨境卖家面临成本、时效、资金链三重挤压。旺季未至,焦虑先行。
四、卖家如何破局?四大应对策略
面对这场“成本海啸”,被动等待只会陷入被动。唯有主动调整策略,方能穿越风暴。
1. 优化清关流程,杜绝滞柜风险
提前准备清关文件:确保提单、发票、装箱单、原产地证等资料齐全、准确;
选择合规申报渠道:避免因低报、错报引发查验或扣货;
与目的港代理保持沟通:实时跟踪货物动态,确保到港后第一时间提柜。
关键点:滞箱费从提柜当日开始计算,而非到港日。务必在免箱期内完成提货并归还空箱。
2. 精细化库存管理,避免过度备货
利用数据分析工具,精准预测销量,避免盲目囤货;
采用“小批量、多批次”发货模式,降低单次风险敞口;
建立安全库存预警机制,平衡断货与滞销风险。
3. 灵活调整物流策略,分散风险
错峰发货:避开9-11月传统旺季高峰,降低舱位竞争与附加费压力;
多式联运:考虑海铁、海空联运,提升时效灵活性;
多元化出货路径:探索经墨西哥、加拿大等第三国中转的可能性(需关注当地政策变动)。
4. 强化合同管理,明确费用责任
在与货代或物流服务商签订协议时,明确滞箱费、滞港费的责任归属;
要求提供费用明细与缴费凭证,避免“天价账单”突然出现;
对于长期合作,可协商签订固定费率协议,锁定成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