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货到美西港5天了,还在清关中,预计延误7天。”
“一票货卡关10天,客户退款率飙升,Listing直接掉类目前50。”
这不是个例。
2025年,越来越多跨境卖家发现:美国清关,越来越“卡”了。
曾经3-5天能完成的清关流程,如今动辄7天起步,部分货物甚至被查验长达2-3周。物流时效的不确定性,正在成为压垮卖家运营节奏的“最后一根稻草”。
清关为何频频“卡脖子”?我们又该如何破局?
一、清关为何总在“卡”?这三大原因你必须知道
1. 查验率飙升,海关进入“严打模式”
2025年,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(CBP)持续加大查验力度。数据显示:
今年前3个月,美国海关拦截含假货货物超1800批,货值超5亿美元;
针对低申报、侵权、模糊申报等行为,海关已启动全国性联合行动。
结果就是:查验率显著上升,尤其是海运普货、小包直邮渠道,几乎“逢柜必查”。
2. 申报信息不合规,系统自动拦截
CBP对申报信息的精确度要求空前严格,以下情况极易触发查验或延迟:
使用“gift”、“daily necessities”、“parts”等模糊品名;
HS编码错误或不匹配实际货物;
货值申报明显低于市场售价(如售价80,申报15);
缺少原产地标识(“Made in China”未清晰标注)。
一旦系统判定“高风险”,你的货就只能排队等人工查验。
3. 港口拥堵 + 旺季压力,查验积压严重
2025年,红海危机持续,大量船只绕行好望角,美西港口(如洛杉矶、长滩)持续拥堵。
叠加9-12月传统销售旺季的备货高峰,港口处理能力接近极限。查验积压、放行缓慢,已成为常态。
二、清关延误7天,卖家损失有多大?
别小看这7天,它可能带来一连串连锁反应:
影响维度 | 具体后果 |
---|---|
物流时效 | 原计划15天送达,现需22天+,客户体验崩塌 |
店铺评分 | 延误导致差评、DSR下降,影响广告权重 |
库存周转 | 补货延迟,断货风险上升,旺季错失销售窗口 |
运营成本 | 临时加急尾程、客户补偿、退款处理,成本激增 |
更可怕的是:一旦被标记为“高风险进口商”,后续所有货物都将进入“重点查验名单”,清关周期无限延长。
三、如何避免被“卡脖子”?5个实操策略
1. 精准申报,杜绝“模糊描述”
禁用词汇:gift、sample、accessories、parts、daily use等;
正确做法:详细描述产品名称、材质、用途。
✅ 例:Cotton Men's T-Shirt, 100% Cotton, for Casual Wear
❌ 例:Clothing, Accessories
2. 真实申报货值,远离低报陷阱
参考平台售价的30%-50%作为申报价;
准备采购发票、平台销售截图作为佐证;
避免“统一申报$5”等极端低报行为。
记住:低报省下的几美元关税,可能换来数千美元的补税+罚款。
3. 提前24小时提交ISF & AMS
ISF(10+2申报):必须在装船前24小时提交进口商信息、货物描述、原产地等10项数据;
AMS(反恐舱单):承运人需在装运前24小时向CBP申报。
任何延迟都会导致“未申报”记录,直接影响清关进度。
4. 重点品类提前合规
儿童产品:确保符合CPSIA标准,提供ASTM F963检测报告;
电子产品:FCC认证、电池UN38.3报告不可少;
纺织品:提供成分标签、原产地证明。
合规文件不全?等于主动送上门被扣货。
5. 善用B2B整柜清关,避开小包查验高峰
将多个FBA货件整合为大宗B2B整柜发货,通过正式报关进入美国;
货物清关后进入海外仓,后续按需发往FBA,规避直邮小包的高频查验;
虽前期投入略高,但清关稳定性、时效可控性大幅提升。
四、清关不是“运气战”,而是“合规战”
过去,清关快慢靠“运气”,看货代“关系”。
现在,清关快慢,取决于你是否合规。
美国海关的数字化、智能化监管趋势已不可逆。任何试图“钻空子”的操作,最终都会被系统识别、标记、追责。
与其祈祷“别被查到”,不如从源头做好:
申报真实
文件齐全
品类合规
流程规范
清关不再只是物流环节,而是跨境经营的“第一道风控”。
只有把合规做在前面,才能真正避免被“卡脖子”,在2025年的激烈竞争中,稳住基本盘,赢在终点线。
清关慢7天,可能是系统在提醒你:该合规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