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洛杉矶港外,30多艘船排队等泊位。”
“提个柜,预约要等5天,码头排队8小时起。”
这不是2021年的旧闻,而是2025年9月正在发生的现实。
随着全球供应链波动加剧、美西码头劳工谈判临近、旺季备货潮提前启动,洛杉矶、长滩、纽约等主要美国港口再次进入“拥堵模式”。
集装箱积压、卡车调度紧张、提柜预约难,跨境卖家的海运时效正面临新一轮严峻挑战。
货已到港却提不出来?滞港费、滞箱费蹭蹭上涨?
这场“提柜危机”,你准备好了吗?
一、港口为何又堵了?三大诱因正在发酵
1. 旺季提前,货量暴增
往年“金九银十”的备货高峰,如今已提前至8月底。
大量卖家为避开9月可能的码头罢工和关税调整,集中出货,导致:
亚洲至美西航线爆舱率超90%;
洛杉矶港日均处理量超负荷20%以上;
码头堆场利用率接近极限,集装箱“无处可放”。
2. 码头劳工问题悬而未决
2025年,美国西海岸码头工人合同谈判进入关键期。
尽管目前未发生罢工,但劳资双方矛盾未解,市场普遍预期第四季度存在罢工风险。
结果就是:
船公司提前调整航线,部分船只绕行或跳港;
港口操作趋于保守,效率下降;
卡车司机因担忧罢工,提柜意愿降低,运力紧张。
3. 内陆运输瓶颈加剧
港口只是第一关,内陆运输才是“堵点放大器”:
铁路系统(如BNSF、UP)调度紧张,铁路车厢短缺;
卡车司机短缺问题持续,短驳运力不足;
亚马逊、沃尔玛等大型零售商优先提柜,中小卖家排位靠后。
最终导致: 即使有预约,也可能因卡车调度不上而延误。
二、提柜延误=成本失控,这些费用你扛得住吗?
一旦陷入拥堵,卖家将面临多重费用叠加:
费用类型 | 收取方 | 延迟7天成本示例 |
---|---|---|
滞港费(Demurrage) | 码头 | 100−300/天/柜 |
滞箱费(Detention) | 船公司 | 150−400/天/柜 |
预约加急费 | 卡车公司 | 300−800/次 |
仓储费转移 | 海外仓 | 200−500/周 |
现实案例:
某卖家一票40尺柜因提柜延误10天,滞港+滞箱费合计超$5000,几乎抵消一单利润。
更糟的是:延误导致断货,店铺排名暴跌,损失远超物流成本。
三、如何提前规避?5个策略防患于未然
1. 调整出货节奏,避开拥堵高峰
错峰出货:避免集中在8-9月扎堆发货,可将备货分散至7月和10月;
分批出货:大货量拆分为2-3批,降低单次拥堵风险;
关注船期:选择直靠(Direct Berthing) 船只,减少中转和等待时间。
2. 优选非热门港口,分流风险
美西三大港(LA/LB/NY)拥堵时,可考虑:
美东港口:萨凡纳(SAV)、诺福克(NFK)——内陆辐射广,卡车资源相对充足;
美中内陆港:芝加哥(CHI)——通过铁路连接东西海岸,适合中西部销售市场;
加拿大/墨西哥中转:经温哥华或蒙特利尔入关,再陆运至美国(需评估关税与清关成本)。
优势: 竞争少、预约快、提柜效率高。
3. 提前锁定提柜资源,抢占先机
提前7-10天安排提柜计划,避免临时无车可用;
与本地卡车公司建立稳定合作,确保优先调度;
使用码头电子预约系统(e-Appointment),第一时间抢约。
提醒: 洛杉矶港多数码头需提前48小时预约,且名额有限,手慢无。
4. 优化货物包装与托盘,提升装卸效率
码头拥堵时,每一分钟都值钱。高效装卸能减少滞留:
使用标准托盘(120x100cm),避免超规;
每托重量控制在1.5吨以内,防止叉车操作困难;
外箱标注清晰,避免开箱查验延误;
提供准确的VGM(验证总重),防止因重量不符被拒提。
5. 建立应急预案,应对突发状况
设定滞留预警线:如到港3天未提柜,立即启动应急方案;
准备备用仓库:若无法及时提柜,可申请将柜子转至CFS(集装箱货运站)或临时堆场,降低滞港费;
购买运输保险:覆盖因延误导致的滞港、滞箱费用,转移风险。
四、拥堵是常态,准备才是王道
2025年的全球物流,“稳定”已是奢侈品。
红海危机、罢工风险、地缘冲突、旺季潮汐……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港口“雪崩式”拥堵。
与其被动等待,不如主动布局:
把提柜时间纳入整体物流计划;
把非热门港口作为常规备选方案;
把应急预案变成标准操作流程。
真正的跨境高手,不赌“不堵”,而赢在“有备”。
当别人在码头排队时,你已将货物安全送达仓库——
这才是2025年,最硬核的竞争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