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一位卖家在群里吐槽,自己一票40尺高柜,拆柜+入库费用远超预期,细问之下才发现:原以为只是“卸个货”,结果被各种隐形计费方式“套”住了。
在跨境物流中,拆柜费用看似是小环节,但算法五花八门,稍不注意,成本就“失控”。
今天,我们就来彻底拆解:海外仓拆柜到底怎么收费?哪种方式最划算?如何避坑?
一、拆柜费的3种主流计价方式
目前,海外仓对拆柜的收费模式主要有三种,各有优劣:
1️⃣ 按托盘(Pallet-Based)——最常见
怎么算?
按实际拆出的托盘数量收费,比如:5–5–15/托。
✅ 优点:
清晰透明,一托一价,容易核算
适合标准托盘货(如1200×1000mm)
❌ 注意点:
“托盘”定义要明确:是否包含非标托、散件、无托盘货?
有些仓库把“拆一托+上架一托”算作两笔费用,务必问清!
举个例子:
一柜40尺,装了28托标准货,按10/托计算,拆柜费=280。
2️⃣ 按工时(Hourly Rate)——风险最高
怎么算?
按拆柜所用人工小时计费,比如:50–100/人/小时。
✅ 优点:
适合非标货、异形件、需特殊处理的货物
理论上“干多少活,付多少钱”
❌ 风险点:
工时可能被拉长(人少、效率低)
无明确上限,容易超预算
需求证“实际工时”是否真实
真实案例:
某卖家一柜家具,仓库报了8小时工时,2人作业,$800费用。
但同行同样货量,仅用4小时。效率差,成本翻倍。
建议:若选工时制,务必要求提供工时记录+现场视频。
3️⃣ 按体积(Cubic Meter)——少见但存在
怎么算?
按货物总体积收费,比如:2–5/立方。
✅ 优点:
适合散货、无托盘、堆叠不规则的货品
避免“一托非标货收高价”的问题
❌ 难点:
体积测量标准不一(是否含托盘?是否按实际占用空间?)
容易产生争议
提示:
如果货品轻抛(体积大、重量轻),按立方可能更贵;重货则可能更划算。
二、除了基础拆柜费,还有哪些附加费?
别以为付了拆柜费就完事了!以下附加费,常被忽略:
附加项目 | 收费场景 | 如何避免 |
---|---|---|
预约费 | 未提前预约入仓 | 提前24-48小时报备 |
超时费 | 柜子到仓后未及时拆 | 协调好船期与入仓时间 |
夜间/周末作业费 | 非工作时间拆柜 | 尽量安排平日入仓 |
特殊操作费 | 贴标、换箱、拍照 | 明确服务清单 |
异常处理费 | 破损、短装查验 | 要求免费基础质检 |
三、哪种计费方式最适合你?
你的货型 | 推荐计费方式 | 原因 |
---|---|---|
标准托盘,SKU规整 | ✅ 按托盘 | 成本可控,流程快 |
异形件、家具、无托盘 | ✅ 按工时(带上限) | 更公平,但需监督 |
轻抛货、散件多 | ✅ 按立方 or 按工时 | 避免“一托收高价” |
高价值、需全程监控 | ✅ 按托+视频服务 | 留痕,防纠纷 |
四、给卖家的3个避坑建议
不要只比单价
$5/托看着便宜,但加上上架、系统录入、异常处理,总价可能更高。
要算“综合入库成本”。明确“一托”的定义
是否包含非标托?超高、超重托是否加价?
白纸黑字写进合同。要求提供拆柜报告
包括:拆柜时间、托盘数、工时记录、异常照片。
没有记录,就没有真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