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美国方向的出口,你一定听过两个词:ISF申报和正式清关申报。它们都和美国海关有关,时间上也挨得近,很容易让人以为是一回事。
但其实,它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流程,发生在不同阶段,由不同的人负责,提交的信息也不一样。
今天我们就来把这俩掰开讲清楚:它们到底有什么区别?各自要准备什么?谁来操作?别再混为一谈了。
一、先看时间线:它们什么时候发生?
在理解内容之前,先搞明白时间顺序。
ISF申报:必须在货物装船前24小时完成。
正式清关申报:是在货物到港后、提货前进行,也就是船已经快到美国或已经靠港时才启动。
简单说,ISF是“出发前的备案”,清关申报是“到港后的通关”。
一个在装货时就要搞定,一个要等货到了才能办。时间不同,自然不是一回事。
二、ISF申报:装船前的“安全预登记”
ISF,全称是Importer Security Filing,也叫“10+2申报”。名字听着复杂,其实就是美国海关为了加强货物安全,在9·11之后推出的一项强制性提前申报制度。
谁来申报?
主要是美国进口商(Import of Record),也就是收货方。当然,进口商可以委托货代或清关行代为操作,但法律责任还是在进口商身上。
需要提供哪些信息?
ISF要求提交10项由进口商提供的信息,加上2项由承运人(船公司)提供的信息,合称“10+2”。
常见的10项包括:
进口商海关登记号
收货人美国税号(EIN或SSN)
买方、卖方、制造商的名称和地址
货物原产地
HTS编码(6位)
装箱地址
拼箱公司信息等
2项由船公司提供:
船舶积载计划
集装箱状态信息
这些信息不涉及关税计算,重点是“谁在参与这笔交易”,目的是让海关提前掌握供应链上的关键角色。
不申报会怎样?
后果很直接:船公司不放行。
因为美国海关会通过AMS系统核对ISF状态,如果没有完成或信息错误,匹配码不会显示“3Z”(ISF成功标志),船公司不敢让货上船。
三、正式清关申报:到港后的“通关手续”
等货快到美国港口了,下一步才是正式清关申报。这一步才是决定货物能不能顺利提走的关键。
谁来操作?
通常由清关行(Customs Broker) 代表进口商向美国海关提交。清关行需要有资质,熟悉HTS归类、税率计算和合规要求。
需要准备什么材料?
和ISF不同,正式清关更关注“货值”和“合规”,需要的文件更完整:
商业发票(Commercial Invoice)
装箱单(Packing List)
提单(Bill of Lading)
进口许可证(如涉及管制产品)
原产地证(如申请关税优惠)
FDA、FCC等监管机构的认证文件(视品类而定)
清关行会根据这些文件,向海关申报:
货物的准确HS编码
申报价值(用于计算关税)
税费缴纳情况
是否符合进口限制
海关审核通过后,才会放行货物。
四、关键区别总结
| 项目 | ISF申报 | 正式清关申报 |
|---|---|---|
| 时间 | 装船前24小时 | 到港后、提货前 |
| 目的 | 安全备案,掌握供应链信息 | 完成关税缴纳,实现货物放行 |
| 主要责任方 | 美国进口商 | 清关行(代表进口商) |
| 核心内容 | 10+2信息(公司、地址、原产地等) | 发票、货值、税号、许可证等 |
| 系统平台 | 通过AMS或ABI系统提交 | 通过美国海关ACE系统申报 |
| 成功标志 | 匹配码“3Z” | 海关发出“Release”通知 |
五、实际操作中要注意什么?
别搞混时间
ISF必须赶在装船前完成,而清关申报可以等货到后再办。很多人因为没提前准备ISF信息,导致临时补报,风险很大。信息要一致
ISF里填的进口商、货物原产地、HTS编码等,要和后续清关资料保持一致。如果前后不符,海关可能会质疑,导致查验或延误。进口商要配合
ISF的很多信息在买方手里(比如EIN、制造商地址),发货前就得和客户沟通好。别等到要申报了才去问,容易耽误装船。清关不是自动的
即使ISF做了,也不代表能顺利清关。如果货值申报不实、品类归类错误,或者缺少必要认证,照样会被扣货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