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有没有遇到这种情况:
货物显示“已到港”整整一周,清关也完成了,但柜子就是提不出来?
更糟心的是,账单上开始出现一笔笔“滞港费”“滞箱费”,一天几百美元地往上飙……
别急着怪货代或收货人。
在美国目的港,提柜不是“到了就能提”——背后有一套你必须搞懂的“潜规则”。
搞不清这些,再多的利润也会被码头吞得一干二净。
一、你以为的“到港”,其实只是“开始计时”
很多卖家以为:船一靠岸,就可以提柜。
大错特错。
在美国,集装箱到港后,需要经历以下流程:
卸船(Discharge):船靠岸后,码头开始卸货,这可能需要1-2天。
移至提柜区(Move to Gate Yard):卸完后,柜子被转移到可提柜的堆场(Open Area)。
发布提柜通知(Last Free Day生成):系统生成“最后免费提柜日”(Last Free Day),这才是你真正的“免堆期”起点。
关键点:免费期不是从“到港日”算,而是从“卸船完成日”或“柜子上架日”算!
哪怕船早到了,只要没卸完、没上架,你的“倒计时”就不会启动。
二、“免堆期”和“免箱期”不是一回事,搞混=烧钱
这两个概念,90%的卖家都分不清,结果白白交钱。
项目 | 免堆期(Demurrage) | 免箱期(Detention) |
---|---|---|
谁收的费 | 码头(Terminal) | 船公司(Shipping Line) |
收什么费 | 滞港费(柜子在码头放太久) | 滞箱费(柜子被你“借”太久) |
免费天数 | 通常4-7天,部分港口仅2天(如长滩港) | 通常7天,可申请延长 |
何时开始算 | 从卸船完成/柜子上架开始 | 从你提柜那一刻开始 |
举个真实案例:
某卖家货到洛杉矶港,以为有7天免费期,结果因周末卸船慢,柜子第3天才上架。他第8天去提柜,超期1天,被收了**$145/柜**的滞港费。
更惨的是,他还以为“没提柜就不算用箱”,结果免箱期也从到港就开始倒计时,滞箱费也超了,双倍罚款!
三、为什么“提不出来”?三大隐形门槛
即使你想提柜,也可能被以下问题卡住:
1. 码头“Last Free Day”未生效
柜子虽到港,但系统还没生成提柜码(Surrender Code)。
拖车行查不到提柜信息,去了也白搭。
2. AMS申报或海关文件未闭环
即使清关放行,若AMS(美国海关预申报)信息有误,或进口商EIN未绑定,码头系统仍会锁定柜子。
常见于“双清包税”渠道,货代清关后未及时释放正本提单。
3. 码头爆仓或设备不足
尤其在旺季(黑五、圣诞前),洛杉矶、长滩港经常“塞港”。
柜子堆得满满当当,吊机不够,提柜要排队3-5天。
你没提柜,但时间在走,滞港费照收。
四、如何避免“人到钱没”?3个实操建议
✅ 1. 到港后第一件事:查“Last Free Day”
让货代提供码头官网查询链接。
输入提单号,查看:
柜子是否已上架(Available for Pickup)
最后免费提柜日(Last Free Day)
提柜码头(Terminal Gate)
注意:不同码头规则不同!
比如YTI码头允许周末提柜,APM码头周末不放柜,要提前规划。
✅ 2. 提前预约拖车,别等“最后一天”
美国拖车资源紧张,旺季需提前3-5天预约。
若等到第6天才叫车,可能排到第8天,直接超期。
✅ 3. 超期前,立刻申请“延期”
若确定无法按时提柜,立即让货代向船公司申请免箱期延长。
提供理由:清关延误、陆运安排中、码头塞港等。
大船公司(如MSC、MAERSK)对长期客户通常批1-2次延期。
五、已经超期了?止损3步走
立即提柜:滞港费按天计,拖一天多一天钱。
联系货代协商:部分码头对首次超期客户可申请减免(尤其因码头原因导致)。
后续发货改走“快船+小港”:
比如走美森快船到奥克兰港,塞港少、提柜快。
或选休斯顿、萨凡纳等非主流港,免堆期更长,竞争少。